什么是头脑风暴?
百度的解释:所谓头脑风暴是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头脑风暴不过是一种常见的会议模式,很可能就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大伙一块东扯西聊,绞尽脑汁得到一些看似极具价值的点子,然后便自动解散,各自忙各自的,仿佛刚开展的会议不存在。
为何这种无成果、浪费时间的头脑风暴普遍存在,探其原因,主要还是小伙伴们懂其定义,知其作用,却不清楚正确开展方式和相关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头脑风暴要程序化,也需要有规矩。
程序化简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头脑风暴——筛选总结。
接下来就简单聊聊三个阶段中的关键内容,希望给朋友们带来帮助和思考方向。
如果你有想起哪些搞笑、印象深刻的头脑风暴故事,或有什么思考或观点,欢迎留言,大伙共勉!
不打无准备之仗
你是否觉得这些话似曾相识:
“小X,下午开个会,找几个人想想这篇文章咋写?”
“小X,最近公众号掉粉严重啊,赶紧开个会想点办法!”
“小X,隔壁每天十几个策划方案,你们能不能主动多开会多想想?”
这种突如其来的要求,往往是头脑风暴的导火索。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
头脑风暴就如同战场,参与者是士兵,设想是子弹,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次作战前就要有所准备,这是作战指导思想之一。
“开战”前的准备工作内容如下:
1、确定主题
头脑风暴的主持人必须明确本次会议的主题,即便不能准确阐明,最差也要给个大概方向。
主题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比方说:本周公众号的选题确定、提升本次展会引流效果等,但要注意一点,主题不要太限制解决方案的范围,不然影响参会者思维发散。
如果你身为参会者,遇到一些空大模糊的主题,例如:提升用户粘性、提升品牌信任度等,可以先提取主题中的关键词(如例子中的“用户”和“品牌”等),从关键词开始思考,向外发散思维。
2、确定人员
具体参会人员要根据所讨论主题的开放性而定,如果是那种开放性很强的主题,例如讨论某场线下活动的趣味玩法,多一点人参与,更容易激励发言,调节气氛,可能会得到多一种意想不到的玩法;如果是开放性较低的主题,例如电商平台会员体系设定,只需要找几个相关的核心人员即可,人太多反而降低效率。
一般来说,会议人数最好保持5-10人左右,具体人员由主持人确定,如果有和主题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提前共享,让其他参会者先了解。
3、确定时间,地点
这个就不展开来说,地点按照公司规定的会议申请流程走,时间也是根据主题大小而定。
4、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十分重要,一般由本次头脑风暴会议的支持人负责,最好能实现提前通知,内容完善。
举个实例:
公司去年11月举办了一场集采活动,由于往期转化不太理想,活动运营负责人想集思广益,获取一些新玩法,便组织了一次头脑风暴,这是他在会议前一天在群里发的通知,以供参考:
头脑风暴不等于下午茶时间
我见过不少人会将头脑风暴当成休息,端杯枸杞红枣茶,再拿个卡通靠垫,大摇大摆进入会议室一坐,便开启了白日梦状态。
开玩笑吧!真正成功的头脑风暴可不轻松,期间掉的头发可能比你加班掉的都多,这是思维碰撞脑洞大开的时候,可不是养生聊天。
头脑风暴阶段,一般来说不会有很强硬限制,但还是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注意:
1、先求数量,大胆假设
在会议中,每个参会者都是平等的,无论你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所提出的设想不分对错,不分轻重,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千万不能成为领导的一言堂。
其次头脑风暴就是为了能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更多设想,先求数量,再谈质量,设想越多,方向也就越多。
实例:
这是上文集采活动会议的设想记录,都是统一写在画板上,并不会因为职位或对错而区别对待。
2、控制时间,独立思考
会议时间一般是提前确定的,但参会者独立或自由发言时间却需要主持人来把控,太短会影响参会者思维发散,太长则容易混乱产生疲倦感,一般独立发言保持每人在3-5分钟,自由发言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间。
除了主持人会叫停发言外,建议参会者还是以独立思考为主,不干涉、不影响他人。
3、延迟评判,禁止批评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不立刻评判,不批评原则。
“你这个想法不对吧,一听就有问题!”
“你这个办法不现实!”
……
无论参会者提出的设想多么异想天开,多么另类,在头脑风暴现场都不能立刻给予肯定或否认,也不要发表评论性意见。
不适当评判或批评很可能会降低参会者提设想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一些好面子或内向的同事来说,会让他们不敢发声,头脑风暴也难以开展下去了。
分享个经历:2018年,新组建的团队接下了推广任务,部门领导组织开展头脑风暴,会议中一名同事就太过于较真,当时有位实习生提出可以先试运营微博,他反驳说:之前做过,没一点效果,现在试太晚了。又有位同事提出做短视频,他又立刻说:短视频投入要大,我们现在人力不足,根本做不出来。
结果一来二去就没人敢说话,提出设想了。部门领导最后忍不住问他既然否定他人想法,是否已经有啥好解决方案了,他也回答不上来,最终部门领导让他先退出会议,头脑风暴才能再次展开,多耽搁了半个小时才得出新方案。
当遇到参会者不敢发言或会议冷清时,最好的方法便是给出激励,多鼓励鼓励他人,说点你真棒,你刚刚那个想法很好,你这个方向值得大伙思考这类话,会极大帮助调节会议气氛和发言积极性。
风暴过后必须有结果
成功的头脑风暴和失败的头脑风暴,从过程而言,有些是相差无几的。
参会者都会各抒己见,进行着思维碰撞,但成功的头脑风暴过后,必定会有产出物,而失败的头脑风暴过后,就真的和一场风暴过后一样,一无所有。
头脑风暴后必须要有结果,也需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也就是第三个阶段:筛选总结。
筛选分析有很多种方法,例如专家评审、二次会议评估等,在这我推荐一种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简单来说就是情景模拟,适用于有多角色用户参与的设想分析。
举个例子:有个在建筑行业做渠道的朋友B,他们部门进行了有关外拓渠道选择的头脑风暴,得出了十几个可选的城市,之后他们6个人分为三组,分别对应工程公司、包工头、劳务人员三类用户对渠道进行辩论分析,只有同时说服或满足这三类角色需求的渠道才能被选择,最终从这十几个备选城市中挑出了五个城市,后续事实也证明这些选择是正确的,都获得不俗成果。
其实无论使用哪种筛选分析的方法,其实根本上都是将设想进行可行性分析,判断是否能解决主题下的需求,以及对于企业而言的性价比,当这些条件都满足,这个设想也不会太差。
结语
你现在还觉得头脑风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头脑风暴也不是万能的,它有很明显的优点,但也有类似不确定性强、容易引发误导等缺点,企业和部门还是得理性看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千万不要凡事都用头脑风暴。
最后,还是老话:马儿不思考容易变成骡子,到那时“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是个笑话了。愿我们始终保持思考,一尘绝骑。
本文来源:https://www.yingxiaoo.com/7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