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大鱼大肉的诱惑肯定不如一碗麻辣烫来的实在,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麻辣烫第一股”即将出现。
近日,杨国福麻辣烫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的相关材料。根据同质企业海底捞、九毛九和奈雪的茶的上市时间可以推算,从递交招股书时间,到最终挂牌上市,差不多需要4个多月的时间。
这和当时“辣条第一股”卫龙上市的感觉很相似,就是又把麻辣烫“吃”上市了。起源于四川的麻辣烫,在东北盛兴,这应该要归功于杨国福在哈尔滨永和街开出的第一家杨记麻辣烫店。这开启了麻辣烫的东北之旅,随后用骨汤做出“可以喝汤的麻辣烫”的创意,让杨国福麻辣烫走进了国内的大街小巷。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麻辣烫相关企业17.66万家,其中吉林、黑龙江分别以2.17万家、1.65万家排名全国前两位。且在2019-2021年,麻辣烫相关企业注册量分别达到4.39万家、3.49万家和3.72万家。
本质上来说,麻辣烫从门店升级到企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势必会有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冲击IPO的杨国福,机会与挑战一样巨大。
繁荣背后,难逃食品安全“泥潭”
杨国福麻辣烫开挂“烫”生,让麻辣烫从地域性小吃变成了全国性美食。
2008年,杨国福麻辣烫走出黑龙江,来到了内蒙古;2010年,加盟店总数突破了1000家,已覆盖东三省、内蒙古、河北省等地区;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店已经突破5000家。截至目前,杨国福麻辣烫全国店面突破6000家,遍布全国31个省市。
与此同时,杨国福麻辣烫还开辟了海外市场,据报道,目前已经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5个国家铺设门店。
如此快速的扩张速度让杨国福有了“突破一万家店”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国内外门店数量总和达一万家,海外门店的数量扩展至1000家,国内门店数量增至9000家,集团整体营收达100亿元。
其实,杨国福麻辣烫上市是比较仓促的,股份制改革后立即就向港股提交了招股书。天眼查显示,2021年12月,杨国福麻辣烫进行了多个企业层面变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企业类型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杨国福都坚持“专注开店、放缓融资”的经营模式。不过是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杨国福就摇身一变,即将成为“麻辣烫第一股”。
这么着急上市的杨国福,却还有一摊烂事没有解决。大部分的餐饮品牌都避无可避地要在食品安全上出问题,杨国福当然也不例外。抛开大众对麻辣烫的固有认知,最起码应该确保食材的干净和环境的卫生,但过快的扩张速度和对加盟商的管理松懈往往会导致企业品牌公信力下降。
2017年,20多家店铺在外卖平台上存在证照不符的问题;2018年,员工在厨房切肉时双脚放在案台上;2021年7月,一位视频博主“内幕纠察局”暗访杨国福麻辣烫,拍摄到仓库内食材被老鼠咬后仍继续使用、厨房抹布既洗菜又洗鞋、猪肺不清洗直接水煮等问题。
近日,杨国福旗下一家门店又因食品卫生问题喜提热搜,是因为上海一名女子在网上发布视频称,在杨国福麻辣烫就餐时,从鸭肠中吃出“鸭屎”。同时,该女顾客表示,该店的店长和店员态度十分恶劣。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杨国福麻辣烫也有大量消费者投诉,吃出了苍蝇、蚊子、蟑螂和头发等,甚至还有消费者控诉杨国福麻辣烫导致肠胃炎的发生。
虽然由于饮食方法的特殊性,麻辣烫或多或少可能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即将上市的杨国福麻辣烫,如果这些“内忧”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想要坐稳“麻辣烫第一股”不容易,甚至会惹来更大的非议。
竞争对手虎视眈眈
杨国福麻辣烫上市之际,张亮麻辣烫也得到了同样的关注,原因无他,因为“麻辣烫第一股”必定会从这两个企业中产生。根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张亮麻辣烫与杨国福麻辣烫门店数量相当,除了以外,当前行业内还没有第三个品牌的门店超过1000家。
对比这两个品牌,经营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杨国福采用的是自建物流的模式,而张亮则是外采经营模式。自2010年开始,杨国福在哈尔滨、上海等地建立起九个物流基地。2018年,杨国福麻辣烫斥资4亿元自建研发工厂,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便是生产杨国福麻辣烫门店所需的麻辣烫底料、调味料等。
经营模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者巨大的营收差距,公开数据显示,与2019年杨国福麻辣烫13亿的营收相比,同年张亮麻辣烫的营收仅为6000万元。随后2020年疫情期间杨国福麻辣烫也没有受到波及。奠定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杨国福手握供应链的自主权,而张亮麻辣烫的外采模式消减了很大一部分利润空间。
但是手握供应链对加盟商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杨国福的加盟费明显要高于张亮麻辣烫,根据杨国福招商加盟官方的最新信息计算下来,总加盟费用最高的是港澳台地区,第一年需要近7万元,而国内一线城市也需要近5万元。这样看来,杨国福的加盟费用真的不低。
但杨国福曾在采访中透露在总营收中加盟费其实只占两成,绝大多数收入都是来自商贸模块。也就是说,不自产商品、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加盟商,也就是供应链的下游,才是杨国福麻辣烫的获益主要来源。
据《财经天下》周刊,杨国福麻辣烫的一位加盟商也表示:加盟杨国福麻辣烫,在前期开店投入中就需要40万,其中各种设备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拿展示柜来讲,杨国福的价格要比同厂家、同型号的贵一倍多,一个店要求必须标配两台。
但这种营业模式真的可以让杨国福的上市之路走的顺畅吗?很显然,其快速扩张的弊端已然显现,食品安全的关卡仍旧没有通过。选择港股上市而不是A股的原因也在于此,毕竟以A股对餐饮行业的标准,杨国福怕是很难顺利上市。
当然,单单张亮麻辣烫的竞争,并不会让杨国福有危机感。但鳞次栉比的麻辣烫品牌汇聚起来的冲击力仍旧是巨大的,对冲击港股IPO的杨国福来说,显然不是好事。加之,目前速食赛道的发展如火如荼,这无疑也加剧了麻辣烫的竞争力。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103.7亿元,预计市场将保持20%的增幅持续扩容,到2023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将达148.9亿元。
2021年初,杨国福天猫官方旗舰店上线,是麻辣烫行业第一个在电商开店铺的连锁品牌,主打产品包括自热火锅和火锅底料。只可惜销量并不如预期,截至目前,杨国福旗舰店仅有两款产品销量过百,王牌产品“牛腩麻辣烫”的均价高达38元/盒。
很显然,杨国福讲好了麻辣烫的故事,却不见得会在自热锅的赛道有所建树。因为这个赛道也是藏龙卧虎,已经有大批玩家加入,且出现了销量上的“王者”。比如自嗨锅、海底捞、莫小仙等在这个赛道已初露锋芒,其中莫小仙以低价打开市场,自嗨锅则用明星代言吸引流量,而海底捞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迅速入局。以自嗨锅为例,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已经陆续完成5轮融资,2020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总的来说,杨国福的竞争对手不再仅局限于同一赛道的麻辣烫门店,还有速食赛道也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都是杨国福上市之路的“拦路虎”。
上市后的杨国福,可以“烫”起来吗?
餐饮股上市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火锅第一股”海底捞、“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等,越来越多内地餐饮企业登陆港股市场。只可惜,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早在2014年呷哺呷哺就率先上市,自2018年以来业绩连续三年下滑,2021年上半年仍未走出低谷,亏损超过4600万元。股价也从2020年2月最高27.15港元跌至现在5.45港元,下跌近80%。
而海底捞更是迎来了“关店潮”。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累计关闭门店超过300余家,其中新一线城市关店最多,80余家门店占比超过四分之一,五线城市关店率最高,一个季度就关闭了25%以上的在营门店。与此同时,海底捞旗下的8个快餐品牌中,有近一半的品牌出现了部分门店歇业的现象。
追溯到2017年,海底捞开始疯狂扩张,门店数量以41%的年复合率进行扩张,到2018年开店的速度就达到50%以上。仅2020年一年之内,海底捞就开了500多家门店。随之扩张过快带来的弊端也开始显现,成本结构失衡和下沉市场失效让海底捞遭到了反噬,不得不关店整改。
这么看来,上市后的餐饮企业发展并不顺利,但依旧有越来越多的餐饮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华太资本分析认为,因为餐饮行业业务简单易明,在目前监管层收紧上市要求下能较易符合条件,在此背景下券商纷纷向餐饮企业埋手,间接令餐饮股申请上市个案增加。
但是上市以后怎么讲好故事,能不能保持住股价不跌,这还要看杨国福对于企业的把控是否严格。作为加盟品牌,最主要还是把控住内部管理和质量内控体系,但很少有企业会做到。因为很多加盟商为了节约成本、尽快盈利,在人员的管理培训和流程的规范化方面都过于松散。
快速扩张的同时,管理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杨国福麻辣烫上市是否会重蹈海底捞的覆辙还未可知,但在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赛道里,上市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毕竟真正成功的餐饮股尚未出现,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赢家,上市使得杨国福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
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来源:https://bbs.paidai.com/topic/205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