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火了后,来自成都的80后付涛,也在当地开了一家脱单便利店,立起一面橙黄色暖光的盲盒墙。

起初,每天都会有百余人到店里打卡,花19.9元取走瓶子,再留下自己的信息。几个月后,人开始减少了,哪怕付涛免费开放盲盒墙,这个活动也变得无人问津。

“网红经济嘛,就是一阵风。”付涛对此早有预料。在他看来,脱单盲盒的最大问题,在于难以实现后期的变现。在他店里玩盲盒的,大多是95后和00后,这个群体不急着谈婚论嫁,只是图一时新鲜。

付涛店里的主要业务都是围绕80后到95年之前的群体。这群人,无论是婚恋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更强。店里有酒水,也能提供社交游戏场合。付费社交活动,也只是付涛业务的初期阶段。“婚恋行业真正赚钱的,是后期的一对一,其实就跟婚介一样。”他说。

凤梨也告诉《豹变》,盲盒只是店里的游戏活动之一。在线下店,最受欢迎的,还是周末的恋爱桌游,和工作日下班后晚上约会活动。店里每周都会举办3-5场活动。小型活动通常有8到10人参加,周末的大型活动,参加人数则多达50多人。同时,店里也会提供定制化的脱单服务。

同样具备社交属性,这二者的本质并没有太大。但为什么年轻人能接受游戏局,却不愿相亲?

谈檀认为,二者之间,主要是心态的差异。年轻人接受不了自己被当成商品,放在台面上待价而沽。也不希望自己的爱情,是在挑剔与被挑剔之间产生的。而社交游戏,能让男女双方处于更平等的地位,慢慢了解硬件条件之外的细节。

凤梨介绍,店里举办的活动,特色不一,有些是90后专场,有些是高个子专场,还有些变装Party,会到同一场活动报名的人,大多是兴趣相投的人。在这类活动中,有游戏的乐趣,也不容易让人尴尬。几乎每场活动,都有互选牵手的用户,最快的一周就已经开始交往。这是“有得玩”对“没得聊”的完胜。

为了脱单,周周也曾参加过好几场剧本杀。即使她本身并不喜欢剧本杀的游戏本身,为了拓宽异性圈子,她还是会报名活动。周周特地选择了情感本。游戏中,男玩家与女玩家两两组成“CP”。

孟涵理解这种方式。什么游戏不重要,重要的是拓宽社交圈,“如果以后不流行盲盒,不流行剧本杀,大家开始打麻将,那我们也会去打麻将”。

在游戏里,周周遇到过“类似”爱情的东西。在选择游戏对象时,有一个男孩,连续几次都只选周周。但剧本杀构建的是一个虚拟的场景,这到底是男孩出于玩游戏的需求,还是来自现实的好感,周周分不清楚,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离。

游戏结束后,周周也没有再联系过那个男孩。自认为是“异性绝缘体”的周周,坚信难以脱单的问题一定出在自己身上。

谈檀认为,目前,困扰年轻人脱单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对爱情抱有太多盲目的幻想,寄予了太多意义。

她曾接受过一位985高校辅导员的咨询。那位辅导员将自己的原生家庭形容为泥潭,她把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当成救赎,希望将她从原生家庭中拯救出来。因此,她对伴侣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种案例,谈檀遇见过很多,前几年,还流行着一种观点:“女人,爱情是你的第二次投胎。”

孟涵向《豹变》分享自己的择偶标准,希望“找一个跟自己契合度很高的人,不需要花时间磨合”。话没说完,她的朋友在一旁打断她:“这怎么可能呢?”

周周开始在网上跟着一位复旦教授学恋爱思维课,学会了放弃自己的“完美男友模型”。以前作为第一标准的颜值,现在“看得过去就行。”

她将这视为情感认知的成熟。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几次花费两百多块钱玩剧本杀,深夜独自打车回家之后,周周才发现这种方式的成本颇高。她决定放弃这种迂回的“自然脱单”,报名了一场更直接正式的相亲局。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向我们举报删除。 侵权/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