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国家加速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日前,七位全国政协委员来到武汉,对阿里巴巴“近场电商”模式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落地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
“波波茶便利店”是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的一家社区小店,这家其貌不扬的小店,因为接受了新型数字化改造,吸引到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店主介绍称,小店接入盒马集市后,周围的邻居们只需要在手机App下单,第二天就可以过来取菜。菜的质量上来了,菜价却更低了,大家渐渐习惯了提前一天买菜,“收益的确定性变得更强了。”
这一套买卖流程,背后其实就是阿里MMC提出的“近场电商”——根据小店方面收集统计的用户需求进行采购和生产,直接实现对供货的优化和上游生产损耗的优化。
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柯炳生看来,这种新型商业形态减少了菜品在流通和销售过程中的损耗,是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方向。
过去,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需失衡,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近场电商解决了供需失衡的问题:消费者有了需求在平台上下单,数据信息及时反馈给上游的供应商和农户,他们将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和加工,从而降低库存的压力和损耗,帮助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
阿里集团MMC湖北运营总监李标亚在调研中表示,MMC的业务前身零售通平台,已经连接了中国100多万家夫妻老婆店,这些小店附着有稳定的邻里关系,只要接入阿里提供的数字感知设备,就能聚拢规模化的社区需求,从而反哺生产端。
2014年以来,阿里率先深入农业产地端“最先一公里”,打造数字农业基地,建成全国5大产地仓和1000多个县域物流共配中心等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同时推进其生态体系内数字农业、盒马、淘特等涉农业务的融合,推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在阿里MMC武汉中心仓,来自河南的黄瓜和来自山东的西红柿正在操作员和机器的配合下被有序分拣、包装。
“仓内几乎看不到库存,农产品进仓后通过高效的分拣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损耗非常少。”中心仓内大量空置的货架给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集中采购的优势和物流效率的提升,已成为农产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
武汉强鑫蔬菜合作社销售经理李志方是阿里MMC的供应商之一。他介绍,与阿里合作开展订单农业以来,合作社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电商又懂农业的“新农人”,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农民稳定的收入。
从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前端的“最先一公里”,到百姓餐桌消费者终端的“最后一公里”, 更多特色农产品正在搭上阿里近场电商的“数字快车”。
参与调研的委员们表示,随着走访不断深入,武汉向他们愈发清晰地展示了一张初具规模的数字化农产品流通网络。然而,加速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并非一蹴而就,一些发展瓶颈急需解决,产前、产中、产后乃至产地环境的数字化才刚刚起步,未来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源:http://www.crnews.net/jj/ncds/147642_2021071903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