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转载

刚开学,收到小儿子班主任的短信:学生作业不符合要求,放学后在学校重做作业,请家长协助••••••最后一句话让我有点儿烦,但很无奈,回短信:谢谢老师。

如果我在意儿子的学习成绩的话,我在家长签字的时侯顺便看看他的作业,再指导指导就行了••••••实际上我有意不看,总是按照儿子的要求在老师规定的位置签符合老师要求的内容。唉,现在的老师,用那点所谓“知识”拼命向孩子们脑子里灌,这还不算,老师还要给家长布置作业,好像“学习”是天大的事似的。

前几天跟一位高校的校长闲聊,话题转到我小儿子身上。

校长:你小儿子是不是有点天才?

我说:有可能。

校长:你发现他身上有明显的缺陷吗?

我说:没有,他很健康,发展全面。

校长:你对儿子不关心,孩子凡有过人之处,必定有明显不足。

我说:冤枉啊,怎么可能!我家的孩子是散养的,别人家的是圈养的。你是根据圈养的经验得出的结论。

什么是圈养?见过养鸡场、养猪场了吗?那就是圈养。家就是第一个圈,从少就给他灌输要出人头地,能出人头地的就是好的对的;然后严格要求,不惜血本,有钱的人家,要花钱上双语幼儿园,家境一般的家长也要找个能学点“东西”的幼儿园。

学校是第二个圈,上了小学孩子的苦难就开始了,考试至少要求95分,要努力拿100分;成绩要前5名,努力拿第一。为了达到目标恩威并使。先恐吓:要努力,不努力就打不好基础,就会赶不上别人,就考不上好的初中、高中、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就没钱,总之不努力死定了。然后励志树榜样,如果在班里第十名那就要拿第五名,方法就是别人读五遍,你读十遍。你看谁谁谁比你学习好,就是因为用功••••••

可是这样的孩子永远都没有机会提拿第一,因为家长和老师这些话就是在不断地告诉孩子:你笨,你只有拼时间这么一条死路,并且你要老老实实的去死!

如果孩子不想死,于是又给他准备了另外一顶帽子“叛逆或不听话”,让你比死还难受!

除了家庭、学校还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呵呵,跟猪和鸡的区别就是鸡和猪只有一个圈,而孩子是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从一个圈转到另一个圈。

什么是散养?散养是让孩子不受世俗是非、成败、对错、善恶观念的束缚,让他亲身去感受,去选择,有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实际上这更难,那么多“好心人”要把他们自认为好的对的观念灌输给他,让他小受干扰,保持一个相对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容易吗?

我家的做法是上学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保证安全,玩什么都行,只要与“学习”无关;上学后还是只要做完作业玩什么都行,有人白送我收费8000元的《少年领袖》课我不要,我的理由很简单:我的儿子我都舍不得管,怎么能让别人管呢。

人生一辈子学的全部知识不过三种即戒、定、慧。戒,有所不为;定,有所为;慧,为所欲为。戒与定多了慧自然就小了。定,对我的孩子来说就是玩,一定要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出花样最好;戒,不做完作业不能玩,做完就行,好坏对错不管,交给老师。

大儿子是半散养的,区别是上学前玩的时间曾经教了几百个字,弄的现在都觉得对不起他的同学:别人不管怎么努力只能争第二名。

吸取教训,对小儿子一个字不教,与“学习”有关的培训一概不参加,在家只负责玩,所以小儿子玩什么都玩得好。现在考试偶尔得个第三名就要炫耀好多天。三年级时发神经想给小儿子励励志:爸爸、妈妈、哥哥小学三年级时都考第一名,你不会比我们都差吧。小儿子瘪瘪嘴:我们家只有我会开发软件。呵呵,以后再也不提第一名的事了。

大儿子到高三才找到玩的感觉,别人都在拼命学,他每个星期跟一帮社会青年或跳街舞或打篮球,直接后果就是腿变得比同学的腰还粗,体检得了最低分,体重严重超标,根据“科学”标准定为“肥胖”,呵呵!

高三下半年济南举办全运会,他是闭幕式演员,仅全天排练就花了半个月,共折腾了一个多月,还得意洋洋的炫耀:全部演员中只有我一个高三学生。

离高考还有一月时,就更有创意了:晚上一点半或两点起床打开电视,足球赛刚好开始,看了半个月。

高考还是考上了重点大学并且进了国家级重点班(标准的211)。

现在跟老师通话,老师总是夸:你儿子太优秀了,很成熟,组织能力特强••••••他也自夸:我在班里威信很高••••••

儿子出生时我就考虑一个问题:我需要孩子给我带来什么?

钱,不需要;
成名成家给我带来的荣耀,不需要;
完成我未实现的梦想,不需要。
答案是:我需要的仅仅是他平安、健康、幸福、快乐而给我带来的安心与满足!

孩子对幸福的理解怎样?我不知道。
成名成家就幸福快乐吗?不一定!
腰缠万贯就幸福快乐吗?不一定!
位高权重就幸福快乐吗?不一定!

既然我不知道,那么只能由他来选择。我能做的,就是保证他有实现自己幸福快乐的能力!

他认为高人一等幸福,很好!那么他要有高人一等的能力。
他认为作一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幸福,没问题!那么他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一颗平静的心。

既然我不知道他的幸福标准我就把这种选择的权力尽可能完整的留给他,不让别人把似是而非的幸福观强加给她,同时也把实现幸福的能力交给他。

孩子的学习力、辨别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退一步说,即使把功名利禄作为幸福的标准,也没见几个仅凭学习好,就能取得成功的人,除非像陈景润这种天才(也可以说是蠢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长于逻辑、有的长于记忆、有的长于模仿、有的长于沟通,没法以一个标准定论谁长谁短谁好谁坏,他们应该在生活中、在与人的接触中不断地比较总结他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并学会如何扬长补短,但现在学校教育最薄弱的就是这一点,学习成绩的高低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别跟我提三好学生之类的话题,你都不信)。

我之所以让孩子随便玩,是因为他玩的总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要玩得好他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想办法改进,然后主动学习自己要玩所需要的知识。

小儿子九岁就无师自通开始编写软件,他肯定不是天生就会编写,他是对此有强烈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有朋友据此认为这是小儿子的特长,建议请个名师指导,我不同意:喜欢编程是他现在的爱好,过一段时间他的兴趣可能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他最有价值的收获是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虽已远超他的同龄人,但这对他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名师指导的却恰恰是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妨碍了他向更广阔领域发展的可能性,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9月15号到东营刘希林处吃他散养的鸡,回来后再到皱平北牧农场李新征处吃散养的猪。鸡和猪每天都吃,为什么还要跑那么远的路,因为散养的比圈养的味道好。散养孩子注意的细节及详细说明

《散养的孩子和散养的鸡发表后,众多朋友纷纷转载,现在转载次数已超过1900次,足见大家对孩子教育的关心,有朋友要求我讲一讲散养细节,有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个人感觉有必要对《散养》一文作一些补充和说明,以更全面准确的表达我的观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说的散养是针对现在有圈养条件的家庭来说的。现在还有一些父母整天在为生计而到处奔波,根本就没有能力关注孩子,象这种孩子我也接触了不少,这种情况不在在本文考虑之内。将在合适的时间专门讨论。

下面介绍一些散养细节:
两个儿子的作业我都不看,但两个儿子情况不同:

大儿子很省心,一直都是老师表扬的对象,不用看。我要做的就是把他赶出去玩,不过他经常是一会儿就失望而归,因为邻居家的孩子都在家里“学习”。随便补充一下,在家学习的孩子玩的没我儿子好,高考中考成绩也是这样。

我对小儿子的作业之所以不看,是因为小儿子的作业开始上学时写的有些惨不忍睹,字很难看,错误也多,看了总是忍不住要批评他,一批评,他好长时间没精神玩。

再一个,我的字写得也很难看,象蛆爬的,高中所有的语文考试作文从未超过25分(满分50),因为我写的字老师没法看。后来我也发现规律了,作文只认真写一段,其他乱写,写满卷子就行,反正没人看,唯一的好处是作文从不跑题,因为老师根本就不看,跑了题也没人知道。

粗心马虎也是我的特点,象物理化学这样的科目也从未考过满分,粗心常常是失分的唯一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我做不到做不好的让小儿子作到,说话底气不足,好像也不太合理。

所以结果就是:好的也不看,不好的也不看,只是签字。

当然我不看还有另外的想法,我相信儿子比我聪明,我做不好的他会有办法做好,我做不到的他有办法做到。

我不看作业不代表我不管,考试后卷子一般会让家长签字,考的即使有时挺差,我也不会生气,仍会高高兴兴的拍拍儿子的头,并签上“不错”;好一点就会签上“很好,满意”;再好就签“太棒了”之类的话,让儿子知道成绩不好老爸仍然相信他,有进步老爸会很高兴。

这很好理解,当你工作没做好领导仍然信任你,继续给你机会,你会怎样?工作七分成绩,领导给你十分充分的肯定,你会怎样?

大人小孩一个样。我不需要管那么多!

我永远不签也不说的是“加油”“继续努力”之类的话,我认为这是负面的话,至少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话。

我喜欢说的是“你这么聪明,自己想办法”“我也不知道,你知道了告诉我”。

鼓励儿子玩还有另一个原因,我很在意儿子的学习效率,我的小算盘是儿子知道做完作业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玩,他想玩的话,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作业,这样效率最高。

对错并不是我该关心的,有老师处理,这一点我对老师还是很有信心的。有人担心老师不负责任怎么办?我只能说这种情况我还没遇到过。如果你一定要举例说明这种情况存在,我只能说:老师又不是只教你家一个孩子,无所谓。

现在有些孩子边学边玩,效率很低,结果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为什么会这样?责任不在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与孩子的意愿不一致,家长强行规定每天要学多长时间,做完老师的作业还要作家长的作业,孩子肯定不愿意,小的时候又不能以“逆反”的形式硬对抗,就只能进行软对抗,边学边玩,结果肯定与家长的意愿背道而驰。

我不跟儿子讲“笨鸟先飞早入林”的故事来励志,这办法也只有笨鸟才想得出来。

有的家长在上学前就要求孩子“学习”。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抢跑。
人生就像马拉松,你能抢多远?你后劲在哪?
用我老家的话说:四条腿的,你最聪明。
还有:人生的终点都一样——死亡,有必要那么着急吗?

我也不会讲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来强调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我会将伟人原话说出“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这份灵感更为重要”,来还原伟人原话的本意是强调灵感的重要。

我所做的是不断提醒儿子:你聪明,想想办法,你肯定行。

考得跟别人差不多,我会告诉他,你玩的比别人多,但成绩并不差,说明你聪明;

考得比别人差的话我还会找理由,别人在此之前学过了,你又玩的多,成绩差点也不能说明他们聪明;你玩的比他们好多了,还是你聪明;

不管怎样我总能找到儿子聪明的理由。聪明人肯定成绩不会太差,即使现在差,将来也不会赶上去!不着急,继续玩!

我不给儿子树正面典型。

有网友认为“我是因为儿子优秀了所以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这话我得说明白,我说儿子优秀是因为评价儿子的标准是我根据儿子的情况量身定作的,我认为优秀,别人怎么看我不管。其他人要是认为自己的孩子“笨、不听话、没出息”,那确实是这样,因为标准也是他自己定的。

有一句话挺有意思:
BECAUSE I SEE SO.

大体可以理解为:我认为这样所以就这样。并且是我认为我行,只有一个理由即我认为,是虚的假的,没有任何依据;而我认为我不行,却可以找出很多理由,并且这些理由都是真实的。

最奇怪的是我认为我行,正确!我真行;我认为我不行,也正确!我真不行。这其中的道理我一直没琢磨明白,哪位高人知道请赐教!
当然举反例抬抬杠增加增加人气也欢迎。

上面几句话有点拗口,下面继续来点简单的务实的。
人各有所长,发挥特长事半功倍,学习也是这样。

我在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化学成绩名列前茅(粗心,未得第一),而生物倒数第三,政治倒数第一。

我很迷惑,我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好像都有理由,但又都不对。
这个问题虽然一直没搞明白,但关键问题还是解决了。

经认真总结发现,我对物理化学感兴趣,每当新课本发下来,我都会利用假期将他们全部自学完毕,即使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考期末的卷子我考个80分(满分100)也不成问题,而对生物政治不感兴趣,上课听不进去,总想睡觉。而大家都说,这两门课是死记硬背的课,复习时突击突击背背笔记就行了。我做了,但结果就是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三。

原来强记是我的弱项,而逻辑是我强项,于是我就用学物理、化学的方法学生物、政治,仔细看书发现,这两门课逻辑性也挺强,但难度少很多,对我来说就是送分的,于是期末考试两门都是第一名。

后来我同桌问我:没见你用功背笔记,为啥考的这么好?
我很得意的告诉他:我看了一遍书,就全记住了。

结果是他很佩服我的记忆力。
实际上如果让我背课文,我还是读一百遍也记不住,课文的逻辑性差,我虽然10倍努力,但还是记不住。

每个孩子都有特长,关键是如何发现,如何发挥。每个老师要教50多个孩子,并且现在评价老师和学校的标准也是学习成绩,不要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对老师学校也是这样,所以只要能提高分数的办法老师无所不用其极,常用的是给家长布置作业,现在有的学校简直是在作孽——进行军事化管理!

现在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效果如何,大家都清楚。
让老师去办好像对老师的要求也太高了点。

孩子天生就有一定的不同,各有所长和所短,现有填鸭式教育只适合发掘单一类型孩子的特长。而玩耍(准确的说应该是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最容易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也最容易让家长发现孩子的特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

我小时候的玩具很多都是自己做,做玩具就是一种玩法,所以上物理课时看到实验仪器立马就被吸引:比我的玩具精致多了,好玩多了。老师再一讲解,立马就被吸引住了,不用老师要求预习,我很快就把书全部看完了。

这种看书法与预习不同,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只要看个大概,有问题可以听老师讲,自己看与“学习”关系并不太大,更像是一种爱好,副产品是成绩轻轻松松就出类拔萃,在工作中也能灵活运用。因为这种看书法要求必须全部看懂,不能留尾巴,否则无法继续向下看。

化学也一样,上小学玩的时候,偶尔看到蓝矾,觉得漂亮,就放在水里用锯条做的刀搅着玩,发现有锈的地方不变色,而刀刃变红,我就把锈磨掉,然后向同伴炫耀我发现了给刀镀铜(当时不认识,猜测是铜)的办法,很牛了一把。当上化学课作实验,证实那确实是铜,并讲了原理,我的兴奋无以言表。不用老师说,两个星期,课本全部看完,看书的过程是兴奋的,一点都不累。

要是没有玩怎会有如此强烈的兴趣?谁也不知道孩子会玩出什么花样,什么时间玩出成果。
现在如果你让孩子在假期将课本自学一遍,孩子死的心都有。

家长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特长,启发他如何加强与运用;发现不足及时创造条件并引导他去弥补,而不是把自己的一点点成功经验,甚至是道听途说的破烂理论奉为真理,强迫孩子去做。

散养不意味着不管,管的方法不一样。散养的孩子,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他有权选择,家长承认他的所作所为总是合理的。家长只是他的支持者,他的台阶,他翅膀底下的风。

而圈养孩子的家长是孩子的主宰,是孩子翅膀上的黄金,孩子只是他的从属品。

圈养这对家长的要求非常的高(现在的情况是家长的素质确实达不到要求),要管的事太多,家长非常的累,也许还要一笔不小的开支。

散养的家长省心,孩子快乐,可谓省心省钱,为什么还是那么多家长喜欢圈养?

因缺乏对孩子的信任而不敢放弃控制。
为何缺乏信任?因心存恐惧。

家长经常说孩子的辨别能力差,不管会学坏,所以“管理”就理所当然的了。

孩子辨别能力差吗?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会为自己作最好的选择。

不管会学坏吗?
这种担心更经不起推敲:你那么好,你天天把孩子捆在身边,为什么跟你在一起那么长时间没学好?

实际上这种担心恐惧与孩子没有任何关系,不是你家的孩子不好,仅仅是因为你不自信,害怕出现自己不能掌控局面。只有牢牢地控制,一切均在掌控之中,他才会觉得更加安全。
但靠控制是永远实现不了你的期望的。

在这我透露一个秘诀,一共两句话,照着去做,你担心的情况肯定不会出现:

第一句:这挺好的。不管孩子出现什么问题,现状怎样,都高高兴兴地对自己说“这挺好的”,不要评判,更不要批判。你就会发现事情的另一面确实挺好的。

有家长说我孩子要吃糖,不给就又哭又闹。高高兴兴地对自己说“这挺好的”,为啥挺好的,孩子的目标感非常强,是干大事的料。
确实挺好的。

第二句:这是合理的。不管孩子出现什么问题,现状怎样都高高兴兴地对自己说“这是合理的”,你很快就会找到造成现状的原因,原因找到了,事情就已经解决一半了。

说第二句“这是合理的”,为啥?他一出生不这样,一开始要糖不给就哭,一哭就给;后来哭也不给就闹,闹了就给,只要闹得凶,总能吃到糖,原来原因在我。那我就改改吧。

还怪孩子吗?还生气吗?知道怎么作了吗?
跟孩子一起成长挺轻松挺快乐挺简单的嘛!

有朋友说,散养挺好,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没法推广。我用一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老人站在荒凉的墨西哥海滩欣赏落日时,望见远处的海岸边有一个小男孩,似乎在岸边捡起东西又丢进海里,老人走近那小男孩,发现他是把海浪冲上岸边的海星一次一个的丢回海里。

老人好奇的问:“请问你在做什么?”
小男孩回答:“我把这些海星丢回海里。你看,海水已经退潮了,如果我不把它们丢回海里,它们就会死在这里”。

老人当然能了解这种情形,但是他仍旧感到疑惑:“海滩上有成百上千万的海星,而你不可能把它们全丢回海里啊!它们有如天上的繁星,更何况在这么长的海岸线,这样的情形很多,你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什么的嘛!”

小男孩微笑着弯下腰再捡起一只海星,当他把海星丢进大海的时候大声的说:“但是这只海星的命运改变了”。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己之力实在太小了,不能改变大的环境,但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也许因为高中作文从来不及格,表达能力欠佳,写了两篇日志,造成一些朋友误解,认为我在传授教子经验,我也就打肿脸充胖子,假冒了几天教子“砖家”。

几天前,画皮终于被揭下,有一位朋友毫不客气的指出我是“不懂教育的人乱讲”,这位朋友一眼就看出我根本不懂教育,实话实说,我是从网友的回复中才知道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这些课程,从来未读过,肯定不懂。

我虽然挺自负,但也还有点自知之明。实际上,我一直是在分享如何作家长。作“家长”的要求低得多,孩子一出生,就荣升家长,懂不懂都得作,好像也没有法律规定做家长需要学《教育学》之类的课程,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家长好像也没学过中国的《教育学》,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分享我的一些做法。

有人说了,教育孩子与作家长,有区别吗?
个人认为区别大了去了:

教育孩子的焦点在孩子,就是如何玩转孩子,让孩子成为你想要的人。孩子是被管教、被指导、被辅导的对象,孩子要成为啥样的人由家长说了算:家长认为上个好大学重要,那孩子就要考高分;家长认为“特长”是成功的捷径,那孩子就要学音乐美术舞蹈奥数;家长认为在早睡早起好,那孩子晚起肯定不行。总之,孩子的行为由家长规范、未来由家长规划。孩子生活在家长划定的一个个圈圈里,家长处于支配地位。

而如何做家长,焦点则在家长自身,即家长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行为,支持孩子成为孩子想成为的人。

说的再明白一点:散养与圈养不同的根本之处,不是孩子玩不玩,作不做功课,家长如何签字,上不上辅导班的问题。其核心区别是家长是否真心相信孩子比自己更优秀,就这么简单。

何为优秀?标准由家长自己定。

有些家长可能是期望太高,也可能心术不正,期望自家的孩子不是比自己优秀,而是要比同事家的、亲戚家的、领导家的孩子优秀。以便在自己亲戚朋友同事面前沾沾自喜,在自己领导面前找回自尊“我混的不如你,但我孩子比你孩子强”。而另一些家长则把考个好学校作为孩子有个好出路的唯一途径,所以“教育”不惜血本。

没上学就学“文化”,学特长;
上学后天天认真辅导,累的要死,你别说,一开始效果不错,虽然从未考过第一名,成绩还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于是干劲大增;

后来发现孩子的成绩开始慢慢后退,于是对孩子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也更加努力的辅导,最后连请老师吃饭送礼就为调个好同桌这种下三滥的招数都出来了。

再后来,成绩越来越差,自己也无力辅导了,就只能花钱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求爷爷告奶奶花钱找关系也要上个好点的中学。

再后来只能无奈的责备孩子:我给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有一位妈妈为了让女儿考个好大学,女儿高三的时间直接请假一年陪读,女儿历史成绩不好,妈妈就边陪读边学历史,女儿回家边吃饭妈妈边辅导历史,最后女儿真的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学校。一时间,这位英雄妈妈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可惜学成的好像没有。

我跟所有的家长一样,孩子一出生就认为他肯定很优秀。我不跟别人比,我只是相信我的儿子们比我优秀。我走不通的路,他们有可能走得通;我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有可能做得到;我做的好的,他们可能做得更好。

我知道这种优秀从小就会在一定的地方慢慢表现出来,具体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超过我的地方肯定是与我不同的地方,甚至他们的观念、作法与我完全完全相反。

如果与我有所不同或相反的就认定为错,我要求他们按照我的标准改,我相信我肯定做的比一般人好,这点小聪明小技巧我还是有的。

但这这么做就消除了孩子与我不同之处,等于我自己排除了孩子超过我的可能性。因此,我尽可能不给他们画框框,让他们自由选择。只要不是有危险或明显不合理,我是不会干预的,结果就是他们的要求能满足的基本会得到满足。

有人认为我是惯孩子,是溺爱,确实是“溺爱”!

有人认为被溺爱的孩子很自私,怕吃苦等等。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溺爱也是爱,种下的是爱的种子,开出的肯定是爱的花,结出的肯定是爱的果!

爱不会产生自私,自私是哪来的?
不是学的,就是教的!跟谁学的?谁教的?
言传身教!请自省!

我还认为现在大部分人所说的的“溺爱”,才最接近“爱”的本意,而大部分人所说的“爱”与“喜欢”更接近。

爱孩子是爱他的整体,喜欢孩子,喜欢的是局部;

爱是没有标准的,是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的所有特点,不管别人认为是任性还是顽皮,统统接受,不加评判,更不会批判,因为今天的任性也许就是明天对事业的坚持,今天的顽皮也许就是明天杰出的创造。喜欢却有很多标准,如听话,认真,谦虚,有礼貌等等;

爱带有关心的含义,关注点在孩子。喜欢是喜欢自己的感觉,关注点在“我”的内心感受。

爱孩子在行动中会表现为,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或孩子最需要的东西付出给孩子,而不会期望得到回报,孩子接受自然很高兴,不接受也无所谓。喜欢则是孩子必须接受并给与回报,当然这种回报并不一定是物质性的。如果得不到期望的结果那态度肯定不一样。

有的家长认为很爱孩子,为孩子设计未来,告诉孩子那是对的,那是错的,你必须怎样怎样,否则怎样怎样,在管教不听话的孩子时,经常会说:“我这是为了你好”。好像很爱孩子,他的下一句话不管说没说出来,肯定是“但你不听我的话”。家长自认为对孩子很关爱,其实是在责备孩子;家长觉得自己一直在爱孩子,不过是在爱自己,爱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爱自己的所作的一切,是在表功,又是在推卸责任。

有的家长很“聪明”,认为把自己的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复制给孩子,孩子就可以少走二三十年的弯路。却忽略了你的这二三十年的自认为成功的经验中也同样包含了你二三十年失败的因素,并且这些成功的经验也有局限性,并非终极真理。自认为是成功的经验实际是一种框框,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如果这些经验能复制,那么他们的孩子最多和自己一样,因为复制的肯定不可能百分百,那结果就是孩子超不过自己。

更可悲的是这些家长不但想把自己的过去复制给孩子,还要把自己的理想也复制给孩子,让他去替自己实现,真的很傻很可爱。不想想,你自己全力以赴都未完成的理想,现在你让被你捆起手脚的孩子去完成可能吗,这不是坑孩子吗!

你放心,孩子对付你的办法更简单,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坑爹呗。

有句话挺粗鲁,但绝对有道理:装B可以享受装B带来的荣耀,但也必须承担装B带来的后果。

反正人生就那么几十年,很快就会过去,高高兴兴快快乐乐,是死,辛辛苦苦哀哀怨怨也是死,最终结果没啥不一样,喜欢装就装吧。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作“选择”的过程,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豪不怀疑孩子比我优秀,那他肯定会比我做出更好的选择。那还需要我为他设计未来吗?

有的家长说,我教育孩子,只是让他改正缺点和错误,有什么不对?
呵呵,你别逗了,你只是说说而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优点,什么是缺点,标准本来就是你定的。

当你把你的标准强加给孩子的时候,你已经不是在给孩子设计未来了而是已经开始糟蹋孩子的未来了!

你的设计水平如何?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现状就可以了。如果不满意,一不要埋怨父母,二不要后悔当年不努力。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几位家长把我当成“砖家”向我咨询有关教子方面的知识,准备用来指导孩子,我说“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家长根本没资格、没能力指导孩子,除非你能接受孩子将来不如你的现实”。

有人认为我偏执,我不想反驳,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再调查一下邻居朋友同事的孩子,结果在那放着呢。

你认为最对的东西,可能不一定对,因为你一直都在做自己认为最对最好的事情,结果如何,自己评价,用不着找理由。

有的家长担心,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成绩不好,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不好好学习怎么行?

好好学习是必须的,我当然同意。当然我说的不仅仅是好好学课本,我的期望不一样,孩子要扬长补短全面发展。

现在社会竞争确实激烈,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很难,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合适的人才好像更难!

现在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化转向现在的大众化,谁家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才叫奇怪!

所以学到真本事最重要。什么是真本事?你擅长的,你不用太努力就能做到,稍微一努力就能做好,而别人努力也做不好的就是真本事,也就是特长。

什么时间学?什么时间都不晚,越早越好。

我是一个糊涂人,对好坏对错不敏感,对高低贵贱也不在意,经常傻乐。这事还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有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因上下级关系处理不好很痛苦竟然跑来找我:

高管:我总是在地位比我高的或比我有有钱的人面前很紧张很自卑,有话说不出。

我:你是不是在你的下属面前很自大、很凶?
高管:是。
我:那就对了。
我:你生活在“比较”中,迷失了真正的“我”,你认为你比你的下属高一等,所以你在他们面前很自负;很自然你又认为你比有钱的和地位高的低一等所以你自卑。什么时间你觉得不比下属的地位高,你也就不会觉得你比别人的地位低了。

我:你看一下你的下属,他们有的年长,工作能力不如你;有的比你年轻,工作经验不如你,但他们都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的报酬。他们都上有老下有小,都有值得炫耀的过去,都有正在努力实现的梦想,你们只是分工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没有本质区别,他们不比你低,值得你尊重。

我:同样你也是值得尊重的,你不比任何人差。

顿悟。

过了一段时间,跟他的一个朋友聊天提起他,说他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笑咪咪的,上下级关系很融洽,更夸张的是夫妻关系也因他的改变而改善了不少。

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散养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内心。我看未必,现在很多人一直生活在“比较”中,就像上边提到的那位高管。

圈养的家长也是生活在“比较”中,期望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他们对人的身份地位分了个三六九等,列出了高低贵贱,他们瞧不起保洁员、瞧不起酒店服务员、瞧不起农民工、瞧不起产业工人••••••他们瞧不起比他差的,而比他们强的人又太多。
他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所以他们两眼总盯着别人,怕被后边的人超过,又想过超前边的人,斤斤计较,精神高度紧张,受不了一点挫折。以至于封闭了孩子所有的出路,只剩下死读书这一条。

只要放下“比较”,放下高低贵贱的判断,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海阔天空。

向大家推荐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是美国人莱恩于1914年发表的,名为《制造国旗的人们》,内容大家到网上搜一下。他的观点是所有的劳动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我推荐的原因是我认为,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

我的死党谭瑛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富人都知道穷人为什么贫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穷人都不太清楚富人为什么富。正如我们常常不清楚优

秀的人为什么那么优秀,而优秀的人却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还不够优秀。一根金条与一根香蕉,对一只猴子来讲,它为什么选择香蕉,它的智慧仅限于此。一根金条和智慧品格真理之间,许多人常常选择金条,所以他的富贵也不长久。我觉得这话很经典,也分享给大家。

我的儿子们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肯定是自尊自信的人,知道扬长补短的人。

本文的前两篇是《散养的孩子和散养的鸡》、《散养的补充和说明,这三篇文章毫无保留的分享了《散养》的做法和想法,现在用一个小故事结束全文:

在日本的北海道生活着很多猴子。北海道的冬季阴冷而漫长,猴子们只能吃农民遗漏在田里的红薯充饥,红薯都冻坏了,猴子吃后会腹泻,甚至死亡,因此冬天对猴子来讲非常煎熬。

伊姆原来是一个猴群的猴王,这一年伊姆被挑战者打败了,被赶出了猴群,也失去了寻找食物的领地。

伊姆独自游荡,发现海里竟然有红薯。原来,北海道秋季多雨,山洪频发,田里的红薯被冲到了海里。

走投无路的伊姆跳进海里捞起红薯便吃,竟然发现海里的红薯没有被冻坏,好吃多了。

伊姆想把这个发现告诉猴群,猴子们却对他又撕又咬,根本不相信。

经过多次失败后,伊姆改变了策略,他趁母猴不注意,将刚出生的小猴一个个抱到海里,给他们吃海里的红薯。

一年以后,北海道生活的猴子为了吃海里的红薯都学会了游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