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3朵秀珍菇中就有2朵来自罗源,从新兴的“致富菇”到升级版的“智慧菇”,靠着创业创新的种菇精神,当地群众紧握机遇,深掘产业潜力,推动罗源食用菌产业升级到更高层次。

罗源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全县幅员面积1187平方公里,辖6镇5乡195个村居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26.5万。食用菌是罗源县发展农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2020年全县完成完成食用菌2.29亿袋,销售鲜菇总量18.61万吨,实现一产产值10.9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9.6亿元,带动菇农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截至2021年3月30日,全县已完成食用菌生产规模9300万袋,销售鲜菇2.95万吨,实现产值3.12亿元。

谱写农业强镇“大文章”

2019年,起步镇拿下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的金字招牌。2020年,起步镇食用菌产值比增40%,达到7亿元,辐射带动1500多户参与种植,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

近年来,罗源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菌、人才培育、资金扶持等措施,为起步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强心补血”。起步镇已形成以长治片为核心,涵盖起步、沈厝、党林、上长治、下长治、洋北、护国等村的食用菌种植片区,并且引进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打造出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体验中心等,在新品种引进、种植规模扩大、技术升级、三产融合等方面实现产业提升。

今天的起步,食用菌强镇名声在外,打响了品牌,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几年前,这里菇农们还是粗放式种植,靠天吃饭,发展动力不足。

如何破解困局?产业转型路怎么走?起步镇以行动交出满意答卷。

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起步镇地势低平,两大溪流在此汇合,易受水害天灾。2015年台风“苏迪罗”带来的暴雨致使溪水猛涨,菇农损失惨重。于是,罗源安排了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资金6000万元,完善基地防洪堤、桥梁等基础设施,一方面为菇农争取补助资金改造菇棚,一方面建设标准菇棚供菇农们租赁种植。“租菇棚进行种植,投资少、风险小,我们有信心将生产规模扩大。”菇农黄惠清说。同时,起步镇盘活了起步花卉市场等土地资源227.1亩,完善秀珍菇液体菌接种养菌项目设施农业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物联网“指点”菌菇成长。早在2015年,罗源就开始搭建物联网项目平台。菇房里分别安装二氧化碳、温度、湿度、光照的感应视频探头,通过四合一传感器,连接到控制室,在手机APP上可以随时随地检测到相关数据,动动手指,系统就能根据指令适时调节参数。2016年,罗源全面完成“四平台一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物联网系统平台、农产品展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基础设施)”任务。(待删除)

强化创新创业的科研力量。想要克服食用菌菌种老化、退化的问题,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菌种靠进口、栽培靠经验”的传统种植方式。起步镇与省农业农村厅的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福建农林大学胡开辉专家团队、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团队等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食用菌专家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入驻专家、技术人员30名。2019年,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落户起步镇下长治村,目前研发中心已拥有冷链物流仓储库、直播销售平台、产品展示厅等设施设备,具有教育培训、会务、销售、冷链仓储等功能。2020年10月,福建省秀珍菇产业研究院在罗源食用菌研发中心揭牌成立,罗源在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重要一步。

从唱“独角戏”到“菌菇天团”。罗源县起步镇是第一批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发展3年多来,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形成了“统一制种—分户生产—产品加工—统一销售—生态循环”的产业链。“过去起步镇食用菌种植以散户居多,利益联结不够,产业链也不够健全,难以形成规模。”起步镇党委副书记林霞介绍,而现在,起步镇正着力实施食用菌种植核心区和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区建设,逐步打造标准化、周年化的连片生产区,整合提升镇域食用菌产业资源。

作为罗源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起步镇积极借力菌菇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打造具有品牌效益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020年8月底,下长治村的“菇姑农场”开门迎客。这个以食用菌文化科普教育为特色,以健康养生食用菌食品深加工为核心,集种植生产、科普教育、亲子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菌菇主题农庄,同时也将挂牌“起步镇农场联盟总部”,成为起步镇108个农庄、农场的“领头羊”,发展三产融合,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创新实践。

注入科技创新源动力

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罗源主动创新,破局产业瓶颈。

入夏的福州,热浪来袭,但罗源县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菇房内雾气缭绕,温度宜人,一条条装有菌种的袋子被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一簇簇水灵白嫩的海鲜菇长势喜人。养菌房和菇棚装有智能化空调系统,自动模拟、控制生长环境,日产菌包2万袋,日产海鲜菇鲜品达8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

在百谷的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可实时查看46间养菌房及40间菇棚的监控信息、 数据信息及自动报警信息, 技术人员通过一部手机或者电脑,就可远程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实现“ 手机种菇”。

海鲜菇属于低温结实性菌类,对温湿度要求严格,因此种植过程中要时时照看。管理人员介绍,自从有了这个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管理菇房的人力,还能确保食用菌质量,实现食用菌持续、稳定、安全、高效生产。

在罗源,这种安装物联网监测系统的智能菌菇车间并非个例。在该县农业部门的积极对接下,多家菌菇企业引进智能设备,为菌菇产业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除了让生产条件脱胎换骨,罗源县农业部门还引导菇农推广“五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基质、新农药、新机具,合力推进菌菇生产现代化。

“出菇了!菇蒂粗细适中,形状饱满,这个秀珍菇品质非常好!”在罗源县创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出菇房内,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卢政辉兴奋地说。

这是罗源县第一批实现工厂化生产的液体菌种秀珍菇,标志着秀珍菇液体菌种接种养菌项目正式投产,罗源县秀珍菇将实现周年化生产。

在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的液体菌种培育室内,8个液体菌种发酵罐一字排开,罐内菌丝不断地“运动”。卢政辉说:“这一罐液体菌种的培养需要一周时间,我们会把600毫升液体菌种母液倒到发酵罐内,一周后液体菌种可以灌装3万个左右的菌包。”秀珍菇液体菌种突破了困扰罗源秀珍菇种植业多年的技术瓶颈,可以实现秀珍菇种植自动化、标准化、周年化。

在隔壁的菌包生产车间,自动化菌包加工机正在快速运转,拌料、灌装、封口这些原本需要人工的步骤都由机器替代。目前,两台自动化菌包加工机每天可以生产3万袋菌包。

以往,种植的秀珍菇采用固体菌种,每年3月开始种菌,6月到9月出菌,每年只能生产一季。受到固体菌种、人工、空气的影响,秀珍菇容易感染杂菌,从而影响出菌率。而采用液体菌种以后,养菌房和出菇房都依靠智能控温,实现自动化生产,大大缩短了出菇的时间,而且每年可以轮作12次,采摘24次。

“出菇率从92%提高到了99%以上,生产周期缩短到了60天,自动化生产菌包的成本也更低。未来我们还会采用机器注菌和传动带等设备进行全流程自动化生产,进一步减少人工对出菇率的影响。”钟则銮说。

坐落在罗源县下长治村村口的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占地32.5亩,已经成为罗源食用菌产业奔向“星辰大海”的助推器。

该研发中心成立于2019年11月,建有农民田间学校200平方米、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60平方米、食用菌文化宣传厅80平方米、益农信息社运营中心70平方米、菌种研发场所500平方米、办公场所300平方米。提供食用菌产业研发、农民培训、技术咨询、食用菌品牌宣传、农村电商运营等服务。对接县发改局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共同创建福州市专家工作站。

同时,研发中心与省农业农村厅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团队、省农科院食用功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胡开辉专家团队合作,分别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课题攻关、秀珍菇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食用菌转型升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帮助起步镇食用菌产业强镇项目示范建设,实施“两区一中心”(起步镇食用菌种植核心区、起步镇食用菌三产融合区、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工作方案;协助中房镇、霍口畲族乡、飞竹镇、西兰乡的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的建设;引导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开发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和拓展销售渠道,推进食用菌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

合力助推发展高质量

广阔的市场、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成为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

政府投入有力度。2020年,罗源县出台“罗源县2020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其中有700多万元用于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启动实施起步镇国家级食用菌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罗源秀珍菇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2020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专项资金项目、20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等建设,促进食用菌产业上、中、下游环节衔接配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品牌创建有亮度。全县建设“罗源秀珍菇”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开发“菇品世家”系列产品销向国内市场。并鼓励罗源县岐峰山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2家,并计划用3年时间全力助推企业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食用菌全产业链年产值25亿元以上。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规范化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共建设2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5个县级示范社,5个家庭农场示范场,协助提高全县食用菌生产组织化程度。

示范推广有速度。充分利用地方原料资源特色和食用菌新原料研究开发成果,将代用料生产计划落实好,引导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应用好,以示范片作为样板,结合宣传、培训、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辐射带动菇农发展代用料栽培食用菌,去年上半年累计发展代用料栽培5000万袋。为适应秀珍菇代用料栽培需要,罗源县岐峰山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罗源县长兴菇业种植场等7家菌包生产企业,提高菌包质量,加快生产速度,全县机械化生产菌包日产51万袋,满足菇农生产需要。结合食用菌产业强镇建设,建立3个示范片,辐射带动推广2000万袋,新增产值7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

利益联结有强度。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成立福建省秀珍菇产销联盟,对接商超,为秀珍菇产销提供专业化服务。培育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组建秀珍菇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上下游各产业之间配套衔接。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经营主体与秀珍菇农户通过双向入股方式实现利益联结,拓宽农户稳产增收渠道。

推行标准化生产。认真做好食用菌“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县建设,开展秀珍菇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在罗源县起步镇创建秀珍菇标准园,提高秀珍菇标准应用效果。同时,支持罗源县食用菌协会使用《秀珍菇设施化生产技术规范》,鼓励罗源县岐峰山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涵盖其生产、加工等全过程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推进食用菌产品质量的提升。

经过几年的发展,罗源秀珍菇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产量约占全省的70%、全国的60%,罗源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县。

本文来源:http://www.crnews.net/jj/cy/148932_20210902035456.html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向我们举报删除。 侵权/举报